毛泽东曾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为重要的学习。今天,小编要介绍的就是一位一直以来立足岗位、苦练内功、学以致用的青年,他就是来自隧道分公司的江俊杰。
江俊杰,1983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2006年毕业于西华大学交通土建专业,2016年评为高级工程师,2017年取得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四川路桥优秀创新员工,四川省重点项目优秀建设者,现为九绵高速公路白马隧道工程项目经理。
参工十余载,江俊杰将多年的工作经验与项目实际工作相结合,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总结形成了具有推广示范效应的建设管理核心思想和技术体系。
01设计过多座隧道的开挖爆破方案
通过在老折山和米仓山隧道的工作,江俊杰带领团队熟练掌握了导线控制网和水准测量控制网的建立方法,主持设计了多座隧道的开挖爆破方案,对于高地应力岩爆处治提出了柔性防护网支护方案,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02参与多项科研项目
这些工程建设过程中,积极思考总结,参与了《公路隧道深大竖井》等多项科研项目,主编了《深大竖井建设SMD法》《硬岩隧道柔性防护技术》《活性粉末混凝土》等多部工法,发表了《太阳能加热系统在巴朗山隧道冬季施工中的应用》《米仓山隧道进口段施工稳定性及风险评估研究》等多篇学术论文,探索攻关形成了通风竖井“SMD”法,填补国内深大竖井施工技术空白,组织研发施工协同管理大数据平台、BIM技术应用、数字化隧道施工管理远程控制系统三个智能化手段,创造性提出了适合实际的全机械化施工工艺(山岭隧道施工中国法)、RPC(活性粉末混凝土)盖板小型构件工艺。
03一系列工艺微创新
江俊杰还进行一系列工艺微创新,如分体式液压台车、中央水沟盖板模板台车、中长隧道模块化风机台车等,累计运用创新技术达20余项,获得多项荣誉称号,并获得1项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完成1项国家级QC成果,4项省级QC成果。
担任九绵路LJ9项目经理后,根据主体工程白马隧道围岩Ⅳ级围岩占25.7%,Ⅴ级围岩占72.1%,软岩大变形突出的情况,当前正立项申报《软弱围岩钢拱架锁脚装置》《软岩大变形隧道钢拱架的整体连接装置》《软岩大变形隧道钢拱架节点的连接装置》《软岩大变形钢拱架节点的连接装置》《适用于软弱围岩爆破的不耦合不连续快捷装药装置》《台阶法隧道用逃生管道》等多项专利。
实际上,创新并不一定是完全建立一套全新的体系,更有可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做出一点有价值的新成就。对于如何创新,江俊杰有一些自己的见解:
1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江俊杰认为,学和用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学是基础,用是目的,用也是学习的过程,学习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观点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更好地改进工作。只有学而能用,学而会用,学以致用,才能更好地创新、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2注重创新的“可实现性”与“价值增量”
光有创意还不行,需要在实践中可实现,还需要创新成果具有价值增量。如果一个人脑海里有很多创意,但能力欠缺、资源匮乏、行动力不足的时候,想法就只能是想法。想要通过创新提高效率、创造价值,江俊杰建议大家在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多看、多思考、多请教有经验的前辈,才能做出更有意义的创新。
3端正心态,不急于求成。
求变则通,通则能达。不满足现状、不循规蹈矩、始终都在追求新鲜事物的状态是每个建设者都需要的,但在追求创新的道路上,需要端正心态,不急于求成。创新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有的努力和认知都是一次次经验的叠加,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有更具实际意义的创新。
江俊杰常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然后再把毕生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创新创造。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通过读书,吸收我们没有亲身经历的知识,同时,整理我们切身经历过的经验,这是必要的。——稻盛和夫《心法之肆》